•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AI輔助判決真的只是輔助嗎?
      • 工商時報,馬靜如、胡浩叡、邱佩冠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執行合夥律師、合夥律師
      • 2024/6/27 上午4:40
      • 75

      AI anchoring bias (AI錨定偏誤)講的是一種使用人工智慧(AI)工具的心理效應,當人類要對抗AI決定時,會覺得AI已經是大數據分析後的結果。因此,相較於去否定一個人類做出的決定,拒絕AI決定需要更大的勇氣,這也是司法院公告將推出「智慧化裁判草稿自動生成系統」後,法界人士最主要的擔憂。

      即將出台的金管會AI指引也令人引頸期盼,與司法院不同,這次金管會的AI指引,不是金管會本身要做AI,而是提供一個方向,讓金融機構在往AI前進的路上,有個方向可以依循,不會這麼膽戰心驚。

      那麼,我們就先回到法學界對AI的討論。首先,要先介紹一個HIC (Human in Command)概念。早在2017年,歐洲就有倡議「應該採取HIC方式去監管AI」,這個HIC(人在指揮)的概念是,「機器仍然是機器,而且人類總是能控制機器(where machines remain machines and people retain control over these machines at all times)」。另一個觀念是HITL (Human-in-the Loop),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HITL是一種需要人類介入互動的模式 (a model requiring human interaction),譬如在機器學習階段,人類可以去調校這個AI模型,避免它產生對人種或性別的歧視結果,後來也有人說,調校參數已經是Human-on-the-Loop (HOTL),就是人類在跟機器互動的過程,會一直給機器反饋,去改善它的表現,這時候人已經退縮到「監督」的角色,而非與機器「共存」的HITL階段。最後是Human-above-the-loop (HATL),在這個階段,人類只有機器出錯時才會介入。

      ■台灣「智慧化裁判草稿自動生成系統」,尚無法協助法官判斷

      那麼,外送、訂房或叫車的App,它們應該是屬於哪一種呢?大家應該都有跟這些App互動的經驗吧,即使莫名奇妙被取消,消費者也無法叫App「揣共」(出來解釋)或更正,但多數App還是找得到真人客服處理客訴。因此,連日常生活都可以走到HATL階段了,法院的「智慧化裁判草稿自動生成系統」是屬於哪個階段呢?按照司法院112年9月27日新聞稿的說法,「認定事實部分完全由法官自行決定,系統無法協助法官判斷」,這顯然尚未到HATL的程度。

      另一個問題是,依據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我們可否要求司法院將「智慧化裁判草稿自動生成系統」的演算法形成過程公開?這個要求有點讓人為難,當我們談到AI的黑盒子(Black Box)時,有法律黑盒子和技術黑盒子,法律黑盒子指的是,公開可能會侵犯到營業秘密,譬如我們無法要求叫車平台公開它的演算法,因為那是它的秘密武器,而技術黑盒子指的是,機器為什麼作出那樣的決定,即使公開了我們也無法理解。

      ■要求AI透明性,恐成犯罪者規避的巧門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檢察署會有刑事偵查AI?如果有的話,那演算法更不能公開了,一旦公開了,罪犯就知道怎麼去躲避偵查。刑事偵查AI也許太遙遠,銀行的AI洗錢防制系統已百家爭鳴。如果一旦公開,車手就知道如何閃避,那AI的透明性要求,就跟訓練這個AI模型當初的目的相違背,在這種前提下,我們是否能例外允許AI不具透明性?

      這些問題好難,我們也不應該期待金管會出台的AI指引或司法院的AI一次到位,而是應該先肯定台灣主管機關在AI世界混沌未明時,就已經有領先其他亞洲國家初試啼聲的勇氣,筆者很期待看到主管機關發展更多的AI應用。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