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時報,簡威瑟/台北報導
- 2025/4/4 上午4:40
- 320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出籠,台灣承受關稅高達32%、比市場預期更嚴苛,前外資明星分析師王嘉樞指出,若不能透過談判下調稅率,對台灣企業獲利將會有顯著衝擊,電子零組件廠赴美投資生產可能是眼前最佳解法。
此外,儘管各界關注的半導體產業目前仍處在豁免狀態,但未來面臨關稅問題機率不低。
須保持警覺的是,半導體產品依舊會面臨美國課稅侵擾,畢竟美國基本上把半導體當作牽涉國家安全的一環。此外,川普第一任期時因應美中貿易戰,不少台廠均遷徙生產基地,只是本次加徵關稅的地理範圍之大,已不是將生產基地遷出大陸可以解決。
王嘉樞說明,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基本上將關稅當作談判籌碼,除了大陸以外,被施以關稅的國家只要給美國好處,就有可能延後課徵或移除。但川普四年後重回白宮發覺情況不對,美國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實在太大,因此希望透過關稅解決美國雙赤字問題,但本次舉措好像打得有點太急,令市場大吃一驚,未來歐盟、大陸等國若反制,川普又再回擊,情況將變得更難捉摸。
回歸台灣重中之重的半導體與科技產業,王嘉樞認為,半導體產品依舊會面臨美國課稅侵擾,畢竟美國基本上把半導體當作牽涉國家安全的一環,有半導體晶片才能生產飛彈。如此一來,美國隨後若祭出半導體關稅可能也是一種手段,希望生產基地加速遷至美國,以滿足軍工安全、國家安全需求。
零組件與其他組裝代工廠方面,川普第一任期時因應美中貿易戰,不少台廠均遷徙生產基地,只是本次加徵關稅的地理範圍之大,已不是將生產基地遷出大陸可以解決,王嘉樞認為,初步看來,只有前往美國設廠投資生產是相對佳的解決方法。
針對市場先前對高關稅可以轉嫁給終端客戶之討論,王嘉樞分析,儘管每個企業競爭力與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不同,部分企業確實可轉嫁出來,但整體來說,代工廠與終端客戶在同一條船上,台廠供應鏈可能還是要分攤一些額外的關稅負擔。
萬一未來關稅大戰沒完沒了,各國企業獲利均會開始受到衝擊,全球經濟也會受影響,包括台灣企業的獲利成長性將會打上問號,首要關注點在於台灣政府與美國展開談判後,能否得到相對好的關稅條件,能愈快比鄰近亞洲貿易出口國獲取關稅減免,影響就會愈輕。再者,面臨出口產業遭受壓抑,台灣政府也可考慮提振內需產業,畢竟經濟結構轉型不能完全仰賴出口,內需產業獲得提振,有助緩解部分關稅戰壓力。
更多新聞
- Touch Taiwan 4/16登場 聚焦電子紙+PLP封裝
- 聯發科攀近11季高峰
- 綠色和平:AI晶片製造耗電 台積電占全台用電逾8%
- 家登3月營收衝8.63億元歷史新高 第1季創同期新高
- 傳黃仁勳赴晚宴 川普撤回對中出口H20晶片限制
- 台積3月績昂 首季史上最強
- 南亞科 Q2毛利率有機會轉正
- 日月光投控Q1營收 年增逾1成
- 黃仁勳出馬 晶片出口美放行
- 關稅戰》減少關稅損失 美科技供應鏈 急短單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