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疫情當下台灣產業振興策略的關鍵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for Taiwan’s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midst Pandemic
        • 2020/06/15
        • 16682
        • 327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年4月中已影響到全球超過190個國家,造成確診及死亡人數遠超過SARS和伊波拉病毒。其中,中國在1月23日開始陸續對80座城市封城,引發製造業供應鏈的斷流。接著3月美歐疫情開始蔓延,造成以歐美為主的全球消費市場陡降及失業人數攀升。

        整體來看,疫情上半場是影響以中國出口全球的製造供應鏈,下半場則是影響全球消費端,即使疫情有可能在第二季末趨緩,上半場供應鏈的影響,可以在中國逐漸復工後趕進度生產,然而,下半場全球消費市場的影響,恐怕無法以倍增消費來彌補。因此 IMF、EIU、IHS等國際經濟研究機構在4月已大幅下修2020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3%負成長,整年可能呈現明顯停滯現象。更壞的情境恐怕要觀察疫情是否會拖延至第三季,甚至是否會在年底後再復發。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針對台灣製造業的生產據點模式,分析各項產業的疫情影響(圖1),假設情境是假設疫情在2020年6月後開始緩解,結果顯示(圖2),生產據點愈集中在中國、並以中國為主要目標市場的產業(借力中國,在地行銷),所受疫情的創傷愈深,如:電池模組組裝、電路板(標準型)、風電材料及零組件等。反之,若是愈以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且產品銷售至歐美市場的產業(台灣製造,行銷全球),產業受疫情影響程度愈小,如:半導體、生技醫藥、汽車零組件等,而且在生產調控及備料庫存下,甚或還有轉單效益。疫情下半場歐美市場需求衰退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主要會反映在2020 Q2之後,需視疫情擴散速度與各國管制與刺激措施的效果而定。

        台灣產業生產據點與目標市場布局模式分析

        圖1、台灣產業生產據點與目標市場布局模式分析

         

        2020年Q1台灣重點產業影響預測

        圖2、2020年Q1台灣重點產業影響預測

         

        台灣產業振興策略的關鍵思維

        台灣從SARS的慘痛教訓後痛定思痛學到實戰經驗,在這次疫情中,即使沒有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奧援,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帶領全民抗疫,政府一開始就果斷徵收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及啟動針對性疫調等各項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接下來推出多種「紓困」方案,補助受到重大疫情影響的產業,又陸續推出重點「振興」計畫,協助產業以研發固本與提升未來競爭力,整體防疫指揮成績斐然,還分享防疫經驗及提供口罩給各國,贏得全球的尊敬與感謝。

        然而,在疫情當下,台灣須要有更積極的產業「振興」策略,不僅是透過補助給魚吃,也要「協助人人有釣竿,促進家家有魚吃」。疫情正在衝擊原有產業生態,也在改變企業組織運作模式、及人民生活型態,如何利用台灣自有的科技產業優勢及結合數位經濟趨勢,協助產業不僅助其短期抗疫,亦儘快轉型升級,才能在疫情過後,贏在國際競賽的起跑點上。在此提供三項台灣產業振興策略的關鍵思維:

        (一) 協助製造業全球佈局(Global Manufacturing Footprint)

        過去WTO的精神是鼓勵零關稅的自由貿易,所以全球製造業的據點發展,都是以追求最低總成本的思維逐水草而居,近幾年中國製造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但是東南亞及其他新興國家也開始瓜分全球的製造版圖。只是,有四大因素:歐美在地經濟壓力(2012年)、工業4.0自動化(2013年)、美中科技分流(2018年)、以及疫情風險控管(2019年),讓整體製造業加速走向全球布局策略的大趨勢。製造業全球布局對於台灣大型企業應該是必須要走的方向,可是對於中小製造業而言,全球分散式製造應該是心餘力絀的挑戰。因此,中小製造業應該努力與區域型製造夥伴結盟,或是成為下游客戶的全球供應生態系之關鍵區域型廠商。

        另外,雖然台灣沒有大的內需市場,但是台商在全球的製造業版圖及周邊的產業群聚,則是台灣最大的準內需市場。因此,如何在政策上協助台商製造業者全球布局,但將高附加價值根留台灣則需要有新的思維。例如,以「總部經濟(HQ Economics)」的架構引導台商全球佈局並將高附加價值根留台灣:鼓勵台商總部定位於核心價值活動,如:品牌行銷、產品設計、創新研發、智慧財產、全球資源調度、分析決策、和風險控管等。其次,台商海外生產或銷售據點,應融入各區域應用服務生態圈,善用海外試驗場域,並調整政府的產業創新政策。

         

        (二) 打造智慧強韌產業(Smart Resilient Industries)

        以往許多國家在形塑長期願景時,都會將環境永續納為重點,其中包含循環經濟、及針對不可預期的天災人禍,須要建立緊急應變及恢復能力。因此,未來如何打造一個韌性家園,將是重要的課題。所謂韌性,就是應具備因應各種災害的5大風險管理能力:診斷(Diagnostics)、準備(Preparation)、預警(Warning)、反應(Response)、及恢復(Recovery),事先做好準備,並在災害來襲時有快速的應變及事後復原的能力,就能降低災害的影響。

        近年全球產業政策來比較重視與工業4.0及數位科技相關的轉型升級課題,未來因為疫情的經驗,台灣的產業政策,除了要持續追求產業智慧化,也要重視建立有高度韌性的產業基礎環境,如:多層供應鏈風險管理、異地備援方案、自主能源、財務風險控管、接班人才培育、遠距營運、及資訊安全等都是5大風險管理能力需要布建的重要環節。每個企業也要如何將韌性融入整體公司營運的DNA裡,而國家政策則是要考慮如何打造智慧韌性的產業,才能完善永續環境的價值。

         

        (三) 擁抱「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0-Touch Economy, 0-Distance Innovation)」

        在疫情發生後,一些不太被主流習慣的遠距模式,如遠距工作、遠距醫療、餐飲外送、線上遊戲、線上教育等,為了要防疫避免近距離接觸,大家不得不接受;但是使用後也發現很多系統雖不完美,如使用介面與習慣、資安疑慮等,都能快速適應及調整系統,甚至加速提升使用者滿意度。雖然大家必須遠距工作和生活,反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如:視訊會議讓參與者省掉交通的時間,可以用在會議或其他用途上;即使不能出國探親,也能透過視訊問候增進親情。

        未來「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0-Touch Economy, 0-Distance Innovation)」將加速成型(圖3),就是要整合數位科技,提供遠距使用者「遠在雲邊,盡在眼前(Physically separated but virtually connected)」的體驗式服務和新興商業模式。舉例,觀光旅遊產業是這波受到疫情影響的內需型產業之一,將來運用如XR等數位科技、達人或網紅直播等模式,由旅遊業跨足網實整合(O2O)的遊樂園及主題樂園業。也可以利用旅遊業豐厚的生態網脈,共同協助地方創生成果行銷,推廣特色文創商品、食品、用品等。零距離創新則須要掌握人文和科技之間的整合才會有創新的加乘效益。

        「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架構

        圖3、「0接觸經濟、0距離創新」架構

         

        最後,我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將繼續以全方位產業研究與策略建言,協助產業度過疫情及找到轉型升級的方向,期待「全民抗疫遠距離,協助產業不打烊」!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0年6月份【玉山科技季刊153期】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