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消費生活型態 將以「循環、回收、延續、共享」為核心
全球自然資源、原料與礦產等有限資源,因人類開採正逐漸減少,生產製造技術的進步也加速消費電子產品的普及與便利性,帶動消費人口增加、消費水準提升、消費型態改變、大量快速消費品持續汰舊換新,促使資源與原物料的價格上揚,讓企業營運成本隨之提高。部分企業開始善用有限資源以保護我們環境,並期許創造節約、便利、資源循環不息的消費生活型態。根據Accenture歸納循環經濟的五大商業服務模式:(1)循環資源供應:提供可再生能源、生物基礎或可完全回收式的原物料投入供應鏈中,以取代過去單一生命週期的原物料投入方式;(2)資源回收:從被使用過或處理的產品或副產品中,回收可再被利用的資源或能源;(3)商品生命延伸:經由修復、升級和再銷售,延長商品及零組件的生命週期;(4)共享平台:透過分享商品之使用權或擁有權,來提高商品使用率;5.商品即服務:提供產品使用權但保留所有權的方式,提升循環資源的生產效益。
循環經濟提昇生活品質 可提供節約、便利又安全的服務享受
運用商業模式,提供消費大眾的食、衣、住、行、育等創新服務,案例如下:
食:從剩食共享到可食用餐具設計
- 剩食運用: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丟棄食物達13億噸,卻有3600萬人死於飢餓。台灣環保署公布台灣每年耗損食材量約368萬噸,每人每年平均浪費158公斤,這些丟棄食物可養活26萬中低收入戶吃20年,而進入垃圾場則產生甲烷,其導致全球暖化將比二氧化碳強25倍。目前三種運用剩食模式: A.再分配: 收集在生產、加工、通路和家戶等階段尚未食用的剩食,重新分配給需要者,此多半由民間或公益團體發起,如食物銀行、共享冰箱;B.再加值: 重製剩食或醜蔬果,透過專業技術讓剩食變成新料理或商品,如荷蘭新概念食堂Instock,台東的春一枝冰棒。C.再利用:將過期食物或廚餘製成堆肥或再生能源。
- 可食用餐具:據統計台灣每年免洗餐具使用量高達5.9 萬公噸,多半為紙類、保麗龍、塑膠等材質,這些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因此,台灣業者運用稻穀剩餘物,研發餐具如稻香筷;印度BAKEYS運用小米、米飯和麵粉等天然食材設計各種口味的米湯匙、米筷、米餐盤等,讓人用餐可順便食用。
衣:從舊衣回收到原物料重複利用
- 舊衣回收:“快時尚”潮流促使大量服飾快速被設計、製造、販售與汰舊,許多服飾被囤積無用,形成浪費。H&M 於全球49國發起「全球舊衣回收計劃」,不論服飾品牌、類型和新舊程度,都可送至H&M門市回收,並獲得購物優惠券。各門市會定期將回收衣物集中到指定回收點,然後由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品回收公司I: Collect 統一運往瑞士總部根據400項的舊衣物評估標準,處理為重新穿著、再利用、循環使用及生產能源等四大類型,再進行不同程度的再製造與回收利用工程。H&M 以舊衣回收的商業模式驅動產業鏈上游的材料製程,改變全球成衣服飾產業之大量的生產、消費與丟棄的單向消耗型消費模式。
- 有機棉服飾租賃: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耗費水7,000公升,還需加入將近3,000種化學物質,對環境造成汙染。荷蘭廠商Mud Jeans牛仔褲製程會經過產品與化學物料檢查,利用25%舊布料及75%有機棉來重新設計製造新牛仔褲,為掌握有機棉原料,推出租賃服務。使用者可於線上租用牛仔褲,每件首付20元美金,之後每月再續付7.5元美金,該租約為期一年。一年後,消費者可選擇以二手價購買這牛仔褲或租借另一件。Mud Jeans則可視商品狀態,選擇將牛仔褲進行修復、再製或回收。
住:從居住空間設備到周圍環境維護
- 閒置空間共享平台:Airbnb透過手機APP,媒合房東端與旅客端,目前已切入約191國、65,000城市,有300萬個房源與1.6億位房客。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推出Aerosolve智慧定價工具,動態計算出房東可獲利,房客可接受的最佳房價建議,每天更新房價,出租率提高4倍。
- 家電或辦公設備租賃:荷蘭Bundles提供「附上洗衣機的洗衣月租服務」,免費提供洗衣機並到府安裝,再透過智慧插座來監測洗衣機的使用頻率與狀況,做為收費基礎、維修及報廢規劃。除降低洗衣機閒置成本、提高生命週期外,也趨動上游製造商改良洗衣機機構設計,以增加回收比例。日本Ricoh推動影印機租賃服務,力求產品、零組件與原料的再利用最大化、減少生產中新材料應用,而租賃合約到期後,進行驗收、拆裝、更換零件、升級軟體等維修流程,再回售市場。此模式可擴散至其他大型家電或辦公室設備如烘衣機、電冰箱、冷氣機、3D列印等。
- 智慧垃圾管理系統服務:BigBelly太陽能智慧垃圾桶,遍及47國、約3萬個智慧垃圾桶,具智慧影像感知、監控與互動回饋等功能,如可自動偵測到使用者手上菸蒂,並引導使用者將菸頭丟入煙灰缸。智慧垃圾管理平台可進行即時動態資料分析與追蹤,並根據不同地區的垃圾量,來啟動垃圾車回收時程及路徑優化之規劃,計算可回收的垃圾分流率與類型,並回報給第三方合作夥伴。
行:從行動裝置到交通移動系統
- 行動裝置檢測到二手機服務:2012年台灣點子行動科技開發「手機醫生」APP,8分鐘內檢測手機內外部功能,包括觸控螢幕、感測器等34項硬體狀況。讓使用者隨時監控手機硬體狀態,便於手機保固期內找出問題,即早更換。二手機買家或賣家可全面檢測二手機,以進行分類、維修、定價與販售。此APP迄今下載量超過300萬人次,全球58國創下工具類付費APP第一。
- 交通運輸共享平台:善用閒置車輛與空位,減少碳排放量與車流量,並解決城市交通運籌問題,歸納有五種: A.車輛共乘:具備即時供需媒合技術、浮動價格演算法、評價機制,如Uber、滴滴出行、Lyft、BlaBla Car等;B.特殊需求接送:針對老人、身障、幼兒等族群提供到府接送服務,分擔家庭成員的照護成本,未來可根據地區扶幼比率,提供區域性服務;C.停車位媒合:統籌城市內適合用於停車的閒置空間與時段,提供給有需求者,如英國JustPark;D. 智慧化自助式租賃服務:由使用者自行租借、付費、歸還、查詢等,滿足居民短程移動或轉乘需求。目前自行車租賃服務遍及全球37國,約330個公用自行車共享系統,如巴黎velib、德國nextbike、台灣u-bike、上海mobike。車輛租賃是ZipCar、德國電動車Car2Go等。
育:從教科書到二手書
- 教科書租賃:Amazon推出Kindle的Textbook as a Service,可自行設定租賃期限30~365天,最多節省87%費用,亦可隨時線上續期或買斷,並能透過各種行動裝置APP存取。用Whispersync技術在雲端儲存使用者的注解與重點,即使租賃期限終止,仍可隨時存取。據統計全美約2100萬大學生,每人每年教材平均支出655美元,全美市場規模約130億美元。教科書租賃龍頭Chegg也多元化經營,衍生學習輔導媒合、24小時線上輔導服務、模擬測試、實習就業媒合等服務。
- 二手書交易平台:傳統商業模式多由二手書店喊價、以秤重斤兩來定價或免費贈書做公益等方式,讓賣家難以回收購書成本,造成大量書籍囤積。TAAZE讀冊生活是台灣最大的二手書平台,目前約100多萬書籍、100萬會員,發展出「賣家寄售」C2B2C模式並搭配線上作業流程,讓二手書籍快速上架販售。賣家只需自訂二手書價格並用手機刷ISBN條碼,自行寄送,後續的行銷、倉儲、出貨、銷售之金流與物流後勤管理等由TAAZE處理。其與Viscovery合作,運用人工智慧影像技術,首推以圖搜書,並開發智慧推薦系統。
整合各項創新科技應用 可望衍生更多循環經濟商機
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服務,須揚棄大量生產製造以追求低成本的思維,避免產生供過於求的浪費,重新思考(Re-Thinking)從需求導向及整個供需鏈資源出發,按需供應提供適當的產品或服務,降低整個供需鏈上不必要的消耗。創造新服務(Re-Service)價值的關鍵點在於提高商品使用權的交易價值,以設計商品或服務的獲利模式如共享、共用、租賃、按需等,促進商品的再使用、再流通、再製造(Re-Manufacturing)、再利用(Re-Cycling)等。新服務因應消費大眾之數位科技生活行為與習慣,透過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行動定位、線上支付、機器視覺、智慧機器、人工智慧等新科技(Re-Innovating)整合與應用,能動態並即時地找到產品或服務的供應方、需求方、第三方,以提供適人、適時、適地、適量、適價的商品或服務,加速循環經濟服務與消費生活的實現。建議如下:
- 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商品服務設計:消費者對於循環經濟所推崇的回收重製的產品或原料之安全性與可靠度尚有質疑,建議這些商品服務設計以平價、安全性、便利性、實用性為考量,以提高消費者使用或購買意願。
- 從節省企業營運成本或開拓新服務商機切入:建立國內各城市的可再利用之資源回收體系,運用雲端大數據,將各種資源如紙類、玻璃、布料、金屬零件等分類並分析,且通過安全標準檢測,提供給有意願運用這些回收資源再製造或推出新服務的業者。
- 支持社會企業新創發展循環經濟服務: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物、二手物資租賃與運用、閒置資源之空間、車輛與設備等,都是社會企業可切入,協助解決城市資源過剩與浪費的問題。
- 以4P模式跨界整合運作擴大全民參與:運用「4P公私民合夥機制 (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4P)」,促成政府、企業、學校、研究機構、NGO團體、在地社群與民眾等參與,成為循環經濟服務解決方案之構想者、設計者、服務提供者、消費者或使用者等。如過剩物資再利用之社區食物共享或二手物資回收平台、城市智慧垃圾管理系統、解決城市車位短缺之停車位共用等,都是台灣可思考發展的服務。
循環經濟商機成功關鍵 仰賴科技支援與法制規範
循環經濟服務成功關鍵有二:(1)資源共享平台與回收體系是後盾:要發展循環經濟服務需有平台技術或各種資源回收體系來當後盾,運用各種如物聯網、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GPS追蹤等科技整合,來支援資源供應與回收、監測商品生命週期、商品再流通、觀測商品使用頻率等,這是發展循環經濟服務的關鍵能力;(2)法制環境與評估機制設計為支撐:資源循環共享平台與回收體系的建置是為了讓所有資源的再利用與再流通資訊透明化,並從中設計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其中產品安全性、可靠度需透過法制規範,而相關評估回饋、維修服務等機制設計也是讓服務改善進步的依據。
循環經濟服務如何能永續經營是企業持續探索的議題,如:(1)探討循環經濟營運成本計算方式: 從環境變遷、製造生產到消費變革,將7R注入於設計→研發→製造→消費之整個綠色產品週期,達到從原物料到成品的物盡其用,減少原物料及廢棄物的支出,將以整個供需鏈和環境成本為主,不再以產量規模來追逐市占第一;(2)具環保意識的消費族群市場規模: 光透過環保知識教育,來提升環保意識的方式,還不足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市場拉力,須透過創新服務的商業模式所設計出來的誘因,驅動整個社會以循環經濟為導向的消費型態。
IEKView
循環經濟服務,以需求為導向,提供適人、適時、適地、適量、適價的產品或服務,做到按需供應最佳化,降低整個供需鏈上不必要的資源消耗。而創造循環經濟服務價值,其關鍵點在於商品使用權而非擁有權,因此提高商品使用權的交易價值,來設計商品或服務的獲利模式如共享、共用、租賃、按需等,促進商品的再使用、再流通、再製造、再利用等,達到資源運用的最大化,消費者需求滿足的最適化。台灣發展循環經濟服務,建議以資源共享平台與回收體系為後盾,運用新科技整合創造滿足數位科技社會大眾在食、衣、住、行、育等生活需求,善用「4P公私民合夥機制」達到跨界整合運作,促使政府、企業、學校、研究機構、NGO團體、在地社群與民眾等都能參與,成為循環經濟服務解決方案之構想者、設計者、服務提供者、使用者或消費者等共同創造與環境共生、資源循環不息、節約、便利與安全的未來消費生活型態與服務商機。
《延伸閱讀》
- Peter Lacy,Justin Keeble,Robert McNamara,Accenture,Circular Advantage: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to Create Value in a World without Limits to Growth,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