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18 IEKTopics|展望亞洲科技發展與應用

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環境保育
三大面向驅動亞洲科技發展與政策方向 

根據本次亞洲2030前瞻科技研究對亞洲專家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各國發展高影響性技術的理由,依序為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環境保育、安全需求和建設需求。本節內容以前三項理由闡述亞洲各國科技政策的動機,並以案例說明之。

三大面向驅動亞洲科技發展與政策方向

一、經濟發展:以新科技帶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亞洲自1980年代各國政府透過科技產業政策,扮演全球產業供應鏈的生產工廠角色,同時累積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的能量,在部分高科技產業領域已和歐美國家並駕齊驅,例如: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台灣的半導體製程技術、韓國的無線通訊技術等。日本已是亞洲發展AI與機器人最先進國家,該國政府持續推動以大型數據為基礎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擴散AI和機器人應用到服務業與日常生活,提升日本AI與機器人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在次世代通訊 技術領域,5G預計在2019年實現商用化,6G是日本、韓國與中國目前積極佈局的共同目標,日本預計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實現100Gbps太赫茲高速通信,韓國未來十年聚焦在6G技術研發與基礎建設。

日本與韓國已是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供應者,佈局自駕車與電動車將可掌握未來成長的機會。新加坡積極投入區塊鏈等金融科技(FinTech),轉型成為亞太智慧金融中心。近期崛起的中國與印度,則積極佈局科技產業技術研發的目標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未來能在全球科技產業競局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國製造2025」是驅動中國產業科技未來發展的關鍵政策,發展智慧科技產品和核心技術。印度則以軟體產業優勢為基礎,政府全力推動AI協助社會經濟發展,期 望於2030年AI技術能力可與中國並駕齊驅。

二、社會需求:解決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

亞洲工業化國家面臨人口結構老化、製造與服務勞動力不足等挑戰,為了維持產業與經濟成長,發展替代或輔助人力工作的智慧科技,是政府推動科技政策的動機。日本政府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研發,以解決高齡社會的醫療與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透過無人載具提供高齡者與偏鄉地區的空間移動方案。新加坡推動AI Singapore願景與「AI. SG人工智慧發展計畫」,將整個城市打造成為AI與自駕車應用的實驗場域,提高城市管理、醫療體系和金融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也面臨人口結構老化與勞動力成本激增的挑戰,發展智慧製造是刻不容緩的政策方向。印度雖具人口紅利,但落後的基礎設施限制成 長,因此該國政府全力推動AI協助社會經濟發展,尤其在農業、醫療、教育、銀行、零售、交通之應用。

三、環境保育:減少污染與環境威脅

氣候變遷、能源與環境保護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尤其人口稠密的地區應對天然災害和污染問題更顯脆弱性,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維護健康是科技發展的驅動力。日本因應頻繁發生颱風與地震等天然災害,發展具有災害防治與災難救助 能力的機器人技術與AI解決方案;為降低溫室氣體與車輛排放量,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等國積極發展低汙染車輛相關技術,仿效歐美國家提高車輛排放標準,同時透過補助提高消費者購買誘因,促進電動車輛的技術開發與市場發展;為了降低塑膠製品對環境造成的長期汙染,中國和印度實施更嚴格的塑膠包裝法規,推動生質塑膠材料發展,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訂定以生物基塑膠製品替代50%以上的石化塑膠製品的目標。

 

四項亞洲科技政策特色

一、透過重點產業政策引導科技研發和人才培育方向

歐美國家多元發展與分散式管理作為,政府投資專注於基礎科學和共通性技術研究,由企業透過成熟的產學合作網路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技術。亞洲國家政府高層則透過產業政策,引導研發集中投資和人才培育方向,快速建立規模生產能力,以因應全球新興科技快速發展與競爭。日本2015年公布機器 人革命新戰略(Robot New Strategy),推動跨部會合作和分工,擴大日本機器人應用市場與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製造2025」如同德國工業4.0,是中國邁向製造強國之列的指導方針,揭示了智慧科技、先進製造與材料、大數據、能源轉型等發展目標。

二、發展區域特色的創新營運模式實現新興科技

技術水準領先的歐美國家透過制定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等途徑維持領先地位,亞洲國家在有限的市場規模和研發經費下,則是應用先進科技發展創新營運模式,解決國內實際問題。日本Society 5.0願景 將活用多元資料(Data)和AI等技術,解決人口漸少、高齡化、災害防治和資源/能源等社會問題。新加坡將AI視為創新與成長的引擎,推動該國成為城市管理與金融產業的全球典範,以及全球第一個無人車商業化國家。韓國政策企圖是成為次世代通訊技術領先的採用者,帶動AI、物聯網、自駕車等新產業發展,以及持續強化數位內容產業競爭力。

三、適應新科技應用的法規修訂與鬆綁

亞洲國家在過去五、六十年產業發展歷程,利用產業管制和貿易障礙發展自主產業,然為了參與國際市場,進而實施經濟開放與自由化措施。當今科技日新月異,亞洲國家政府透過公私部門合作解決破壞式創新的法制議題,放寬運用新科技的限制,以釋放創新潛力。例如:金融科技將改變或破壞現有營運模式,台灣推動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促進創新者和監管者協同合作,共同解決營運模式創新過程中的監理與法制問題。同理,機器人與自駕車皆是以科技取代或輔助人類行為,涉及道路與職場等安全和管理問題,日本、韓國與中國皆修訂法規,以利於新科技在關鍵產業之應用。

四、訂定新科技產品市場目標與誘因

中產階級興起的亞洲地區是新興科技產品的潛力市場和測試場域,政府訂定國內市場目標與購置誘因,以驅動國內相關技術開發和產業供應鏈發展。日本政府設置自駕車、次世代通訊和區塊鏈的測試場域計畫,設定電動車市場佔有率目標與提高購置補助;中國訂出自駕車市佔率與上路時程的目標,以及「十三五計畫」推動友善環境塑膠材料之具體政策目標。

 

強化既有科技能耐與驅動創新應用
政府政策與市場需求須接軌並進

一、亞洲成熟的工業化國家持續強化競爭優勢與領導地位。亞洲早期從歐美引進技術,經過吸收與內化,累積自主創新能耐,尤其在半導體、機器人和通訊

領域有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的領域,持續累積創新能量才能穩固領導地位。

二、亞洲國家扮演早期採用者(Early Adaptor)驅動科技應用。亞洲市場消費者對新興科技接受度高,政府可協助產學研發掘在地需求,並創造新科技應用的商機。包括區塊鏈、AI和自駕車等科技,可被應用在亞洲的製造系統、醫療服務、金融、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市場。

三、政府科技政策的穩定性與資源整合。亞洲國家引進歐美技術到自主創新至少需花費10-15年,透過政策資源建立研發基礎設施、培育人才與產業化,因此科技發展政策須具穩定性。此外社會環境變遷促使科技政策不僅是研發與產業議題,應用科技的部門或行業也扮演重要角色,科技政策應強化整合與協調角色。

IEKView

亞洲各國依據外部環境影響、國內發展需求和國際競爭情勢投資科技研發,科技政策的主要動機包括經濟 發展、社會需求和環境保育。亞洲國家佈局人工智慧(AI)、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技術,促進產業升 級與轉型,同時解決高齡社會缺乏勞動力與移動力的問題,以及提高救災能力,發展電動車和環境友善塑 膠等技術預期降低環境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亞洲國家通常以上位的產業政策,引導研發投資和人才培 育方向;發展區域特色創新營運模式,則是亞洲國家實現科技產業化的策略;推動監理沙盒和法規修訂以 降低新科技應用的法治障礙;提高購置新科技產品誘因則可驅動科技研發。透過技術推動與需求拉動之雙 軌政策,亞洲國家將持續累積科技人才、市場應用與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