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8
- 1901
- 0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 顯著影響出口導向產業
美國川普政府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將對國外進口商品課徵高額對等關稅,此政策亦將為台灣帶來32%高額關稅。此舉無疑對高度依賴對美出口市場的台灣,帶來重大挑戰。
台灣產業長期以出口為導向,且美國為我國最重要之市場,也讓台灣各產業對美國關稅政策波動極為敏感。面對川普政府所提出之32%關稅,台灣廠商所承擔之直接成本將大幅上升,進而影響其美國市場之競爭優勢。
在政策實施初期,部分企業可憑藉產品技術與品質優勢,將稅負部分轉嫁至終端通路商或消費者,進而緩解獲利壓力。然而,關稅政策若持續實施,促使他國業者紛紛在美設廠並取得在地生產優勢,亦將加劇市場價格競爭態勢。台灣廠商勢需面對逐步下滑的議價空間與市佔壓力,造成長期營運風險。
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台灣廠商採行「在地製造」策略,以美國為生產據點,試圖繞過關稅障礙。然赴美設廠需面臨高昂土地、人力與環保成本挑戰,亦將加重營運壓力,進一步降低產品競爭力。
「PACE策略」 重構企業競爭力
為回應此一外部衝擊,建議台灣產業導入「PACE策略」作為整體應對架構,從價格轉嫁(Pricing)、降低成本(Cost)、前瞻研發(Advancement)與市場擴張(Expansion)四大構面著手,重構企業競爭體質。
價格轉嫁(Pricing) : 企業可針對在美市占率高、尚無替代方案且與美國通路廠商緊密合作之產品,與下游系統商或通路商協商共同分攤稅負,避免將全部稅負自行吸收,維持整體供應鏈利潤平衡。此策略實施過程中,亦應密切監控市場反饋,避免因價格調整影響市場接受度。
降低成本(Cost) : 儘管美國設廠可降低關稅衝擊,但高昂營運成本亦可能侵蝕利潤。建議企業設置美國生產線時,導入AI與智慧製造技術,透過自動化生產降低人力與能源成本,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穩定性,進而增強成本競爭力與整體營運韌性,對應未來不確定的國際經貿環境。
前瞻研發(Advancement) : 企業可加大對人工智慧、機器人與自動駕駛等前瞻技術領域之技術研發,透過自主技術創新,可強化企業在各產業供應體系中的利基地位,提升上游客戶之黏著性,並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有助於深化與國際廠商之合作關係,穩固其在全球供應體系中之核心地位。
市場擴張(Expansion) : 廠商亦需同步展開供應鏈重組與銷售布局之沙盤推演,評估具消費潛力之第二與第三市場,以多點式營運策略提升供應鏈彈性與整體營運穩定性,減少對單一市場之依賴程度。此舉除有助於分散貿易風險外,亦可拓展新興市場機會。
在全球經貿環境充滿高度不確定性之當下,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風險,台灣各產業唯有透過策略性調整與體質強化,方能維持其國際競爭地位,於變動浪潮中尋得穩定立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