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IEKView:後疫時代快馬加鞭全球布局「製造臺灣」
        Horse Racing at Top Speed: “Made by Taiwan” Global Strategy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 2020/10/16
        • 5750
        • 185

        前言

        兩年前到蒙古時聽到當地的導遊述說他們的歷史,說成吉思汗大軍之所以驍勇善戰,攻無不克,建立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其中之一的關鍵因素,就是每一個蒙古騎兵通常會同時帶著三匹馬上戰場:戰鬥馬備戰馬、及糧草馬。戰鬥馬是自己的首要坐騎,備戰馬則是在自己的坐騎跑累時換乘用的,讓戰鬥馬能在不載人時,仍然可以邊恢復體力邊趕路;另外備戰馬還可以替換受傷的戰鬥馬;糧草馬則是載著糧草做補給用,如果遇到沒吃沒喝的極端絕境,還可以殺掉糧草馬來做食物用。所以,蒙古大軍才可以遠征或突襲時,日夜趕路提高作戰效率,往往對敵人發揮唯快不破的奇兵效益。

        製造業一向是臺灣的強項,臺灣在這次COVID-19疫情中,進行口罩徵收、口罩國家隊成立、全面疫調等超前部署的「有效防疫」措施,不但將疫情控制成為全球的模範,還有餘力援助友邦,贏得他們的感謝與尊敬。臺灣在這場抗疫之所以能夠成功減少衝擊,是因為將生醫、資通訊與製造三產業的能量緊密結合在一起。

        但是,因為美中科技分流、疫情後風險控管的兩大趨勢,未來製造供應鏈的分工模式,將不會像現在一樣集中在低人工成本的一兩國家生產,再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反而是許多大國為了要照顧在地經濟和就業機會,逐漸要求製造廠商轉移到各國家進行在地製造,於是衍生出一種跨國分散式製造的「0國界製造」趨勢。

        過去,臺灣製造產業一向具備有「製造業的功夫、服務業的精神」,才能在2018年創造具有新台幣約14.0兆的在地產值(不包含14.5兆的海外製造),占所有出口的87.3%,雇用306萬人的在地就業機會,及平均創造29.1%的附加價值率。

        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的研究資料顯示(圖一),在所有製造業中,半導體對臺灣的經濟貢獻在2018年創造新台幣2.6兆的產值、雇用22.5萬人、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約7.8%、並達到54.8%的附加價值率,若加上帶動上下游半導體供應鏈產業及相關服務業消費,可額外帶動新台幣約3.0兆的產值(1.2倍)、及額外創造57.5萬個工作機會(2.6倍)。

        其中,台積電的貢獻是半導體產業的支柱,根據公司資料顯示,在2018年創造新台幣1.0兆的產值、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約4.5%、雇用4.3萬人、並達到77.0%的附加價值率,若加上帶動上下游供應企業及相關服務業消費,可額外帶動新台幣約2.0兆的產值(2.0倍)、及額外創造36.4萬個工作機會(8.5倍)。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圖一: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最近兩年已經有許多臺商把海外工廠轉回到臺灣或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政府也祭出優惠政策,吸引臺商回臺投入高階製造及科技研發。但是,美國也積極建立在地的製造供應鏈,例如,鴻海和台積電都先後決定到美國設廠,尤其台積電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美金120億元的先進晶圓廠,預計於2024年開始量產,相關的上下游供應鏈也會跟著赴美設廠,包含設備、材料、晶圓、自動化等廠商。

        若是未來有更多臺灣因應製造業分散式製造的趨勢,移出臺灣到美歐市場就地生產,臺灣出口的產值可能因此減少幾千億以上,也會牽動全球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階研發人才的舞台。因此,建議可以仿效蒙古騎兵的多馬戰略,思考如何以戰鬥馬、備戰馬、糧草馬、及騰雲馬快馬加鞭協助臺灣製造業佈局全球,提升產業韌性,並將高附加價值留在臺灣。

         

        戰鬥馬:打造強韌產業生態

        臺灣雖然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但是有眾多的臺商製造工廠及供應鏈遍佈全球(13.2兆新台幣臺灣製造,14.3兆海外製造,共27.5兆產值),這些都是臺灣智慧機械及相關應用系統最大的準內需市場。望眼未來,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數位轉型的趨勢,再加上各國製造業在地化的需求將迫使製造廠商需要全球布局,臺灣產業必須加速轉型升級,打造跟國際接軌的「強韌產業生態(Resilient Industrial Ecosystems)」,有如鍛鍊身強體健、頭腦清晰的體質,共有四大產業需求:零接觸防疫讓免疫力更無慮、不間斷營運讓軀幹更強壯、分散式製造讓手腳更敏捷、及透過智慧化決策讓頭腦更智慧(源自今年經濟部技術處科專首長會議討論議題)。

        1. 零接觸防疫:

        如何透過遠距監控/協作/維修,減少人員現場作業,零接觸環境避免人員染疫? 這次疫情發生後,很多工廠復工後碰上設備廠商的機台,因為工程師無法從總部飛到客戶端而停產,因此未來遠距協作和維修的能力就成為競爭力的一環,設備廠商需要開發創新應用的相關技術。

        2. 不間斷營運:

        如何按客戶需求生產、掌握關鍵物資自主化,維持生產不斷料、機器不停運、服務不中斷,快速復原? 除了單一生產基地必須具備多元化的備援系統,包含材料、設備、系統、人員等之外,還需要跨生產基地的緊急支援制度的設計。

        3. 分散式製造:

        如何建構全時、全域、全連結、全球化的生產供應鏈體系,提升應對重大災害的風險管控能力? 全球分散式製造需要有規模的廠商之外,也需要能有在地的供應群聚,甚至要能控制總成本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4. 智慧化決策:

        如何透過人工智慧輔助專業經驗,達到高速精準決策,發揮核心系統指揮能力? 尤其有些營運的專業知識需要受到高度保護,透過智慧化決策系統的運作,比起透過純人工的判斷,要較能發揮效益及訊息保密。

         

        綜合以上,臺灣可以發揮強韌生態的應用領域,包含半導體、ICT產業、精密製造、精準健康、通訊產業、文化科技等,未來都有機會讓臺灣產業成為全球生態的關鍵合作夥伴。

        強韌臺灣產業生態的產業需求與特色

        圖二:強韌臺灣產業生態的產業需求與特色

         

        備戰馬:善用臺灣強韌元素

        傳統上,強韌的定義就是針對重大衝擊事件,如天災(疫情、地震、水災等)和人禍(失責、恐攻、戰爭等),要具有事前全面診斷(Diagnostics)、事前完善準備(Preparation)、事發前提前預警(Forewarning)、事發時快速反應(Response)、以及衝擊後迅速恢復(Recovery)的能力。其中,未來有許多新興數位科技如人工智慧及物聯網,可以提高事發前提前預警的反應時間,也可以增強事發時快速反應的決策速度。

        臺灣的「強韌產業生態(Resilient Industrial Ecosystems)」一定要以獨特的臺灣強韌特色,建置有高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應用生態,包含仿生的四大強韌元素(圖二):高彈性(蟋蟀)、高韌性(竹子)、高韌命(蚯蚓)、高價值(臺灣黑熊),才能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與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關鍵夥伴(Irreplaceable Key Partner)

        1. 高彈性:

        像蟋蟀一樣善於跳躍,能夠彈跳避敵。隨著全球大客戶要求在地化生產,臺灣企業必須建立短鏈生產體系以外,還要能控制總成本。

        2. 高韌性:

        如同竹子一般能隨風搖擺,而不易折斷。臺灣製造供應鏈能夠在受到災害衝擊時,要能持續營運而不斷鏈。

        3. 高韌命:

        像蚯蚓被切斷仍然可以損傷癒合,甚至細胞再生。在現實的國際競爭環境中,臺灣企業要能夠求生存,即使在受製品牌廠商的代工製造模式,也能夠擠出利潤。

        4. 高價值:

        如臺灣黑熊,身上的白色V字,有如代表臺灣獨特的價值(Value)。臺灣企業在全球製造競爭態勢中,不是在爭第一(如產值規模、市場占有率),而是要追求唯一(如關鍵夥伴、獨特技術)。

         

        糧草馬:培育多元跨域人才

        俗話說「大軍未發,糧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要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不然再怎麼驍勇的軍隊,也會因為糧草事先準備不足,最後鍛羽而歸。製造業所需的糧草,除了整個生態系所需的基礎條件,包含上游的材料、生產的設備、環境的因素如供水、供電、供地、環保政策、法規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供應,其中包括研發、管理、行銷及工廠作業員等。

        對大型製造業而言,雖然國際趨勢有大者恆大的傾向,但是大型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技術研發人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是工研院院士,曾說臺灣的大企業都是在做全世界的頂尖對決,在每一個目標市場領域裡,都得力拼成為前三名的領導者,才有機會在殘酷的競爭局面中存活下來。但是,因為從臺灣的頂尖大學所提供的人才有限,及學校的國際排名也不在前十名內,因此,台商對人才供應的需求,除了要擴張國內學生培育的質與量之外,也希望能延攬國際人才或是跟國外機構合作。

        近幾年成立的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已經跟企業合作,以實作的方式幫助訓練了很多梯次的工程師和應用者;另外,政府也在籌備讓企業協助學校設立半導體學院,以新的體制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由於臺灣人口有限,必需培養更多新興科技的專才,也要多培育一些跨領域的通才,並讓臺灣的人才能夠接軌國際,強化國際觀及國際歷練,所以如何吸引國際人才來到臺灣也是一項重要策略。

        另外,因為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最近幾年全球人工智慧當道,而身為臺灣產業之光的半導體也將透過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跟人工智慧、5G通訊及物連網結合。相較於大型企業,臺灣中小製造業,較無雄厚的財務和人才,長期受限於創新動能不足,較難吸引新興科技人才,因此要轉型升級與價值提升的挑戰較高。

        如果政府能夠在未來「振興方案」的規劃中,多透過以新興科技為基礎的「科技服務業」,提供專業諮詢、規劃、與導入科技解決方案,間接協助中小製造業產業成功轉型升級,可以促成建立不單靠政府資源、正面循環的產業合作生態。「科技服務業」包含五大類別:軟體開發系統整合科技平台研發測試、及科技顧問,很多過去幾年成立的新創公司或是加速器成員都是屬於這些類別,也有很多年輕人的投入。

        再者,臺灣最大的資源就是有多元文化為底蘊的人才,如果能夠以人為本,促進跨域創新,善用不同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來實現社會包容、環境永續、經濟均富的理想,臺灣就能有效培育產業所需的本地人才,加上吸引適當的國際人才,一起引領國內企業走進國際舞台。

         

        騰雲馬:創造智慧臺灣價值

        過去臺灣製造業較擅長以薄利多銷的代工製造模式,經過這幾年透過「工業4.0」的思維持續強化智慧製造能力,未來臺灣整體製造業政策,應該思考如何創造「智慧臺灣價值(Smart Taiwan Value)」,啟動在臺灣總部及海外都有製造基地的「製造臺灣(Made by Taiwan)」全球布局策略。所謂「智慧臺灣價值」,就是將「創新經濟、包容社會、永續環境」的全方位價值,透過新興科技的軟硬融合系統,把供應生態與全球的消費生態緊密結合,讓臺灣成為共創共榮的產業關鍵夥伴。

        如果參考麥當勞全球展店的策略,每次一個加盟分店在全球開張的時候,雖然是在地消費營收,但是還是與美國總部有密切連結:如,食品研發、培訓系統、品牌權利金、操作軟體系統、品牌廣告、分潤制度等,因此針對整體的投資報酬率(ROI),總部的ROI比率會比每個分店還要高。

        現在許多臺灣製造業大舉回流臺灣投資及擴大產能,基本上是以「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策略擴大從臺灣製造出口的產能。然而,未來全球在地化製造會啟動全球分散式製造的趨勢,臺灣製造業將較難只在臺灣集中式製造,然後再出口到全球各地。

        因此,「製造臺灣」的全球布局策略,就是建立在現有「臺灣製造」的基礎上,以臺灣為基地的全球製造總部,透過遠距系統協助管理海外工廠的關鍵營運(如營運監控、資訊流運籌、不良率分析等),並負責智慧製造所需之先進技術研發,以及建置在地的試驗工廠,再推動到其他區域工廠。而在臺灣總部投入的研發人員總數,也將高於海外高自動化工廠的僱員人數。臺灣企業的總部因此可以創造更高的在地價值,一方面可以讓臺灣更加走進全世界科技重鎮的生態系,另一方面可持續在臺灣延攬與培育全球高階研發與應用人才,帶動整體臺灣科技產業的發展。

         

        結論

        綜合言之,隨著數位經濟的來臨,創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速度持續加快,大國及大公司的規模優勢有可能變成大者恆大、贏者通吃。未來臺灣產業既然無法決勝於規模,就應該力拼高度專業知識與應用科技的跨領域融合,創造在新藍海中的競爭優勢,才能提升本身的附加價值。

        在這全世界都在飽受疫情影響的時代,是臺灣最好的機會,我們應該善用臺灣自有的產業優勢及善用新興數位科技,快馬加鞭布局「製造臺灣」,加入全球的製造供應及消費應用的整合型生態,才能在疫情過後,贏在國際競賽的起跑點上。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2020年10月份【工業總會產業雜誌】
        著作權所有,內容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