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焦點產業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expert熱門專家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FCOVID-19疫情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回顧與未來發展策略|總論
        • 2021/03/09
        • 43865
        • 844

        一、前言

        自從世界衛生組織(WHO)於去年3月11日宣布COVID-19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後,至今已屆滿一年,疫情造成全球確診人數突破1.17億人,死亡人數超過260萬人。疫苗開打後,全球每日確診人數減少近5成,美國減少7成,但也看到變種病毒開始竄起,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長佛奇說:「美國何時能達成群體免疫仍為時過早。」短期內,社會經濟活動尚無法恢復正常,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將是社會新常態。

        展望2021年,疫情高峰過後景氣可望反彈,唯復甦力道仍待觀察,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已脫離原預測成長軌跡。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全球新興大規模傳染病復萌頻率已經縮短,顯示全球大規模致命疾病發生可能頻仍,未來正進入一個「新常態」的階段。對臺灣產業而言,這波疫情讓全世界看到(Visible)臺灣科技產業的重要性,在全球供應鏈扮演不可或缺角色;除了持續因應新常態打造產業韌性所需的4項特質外,期待臺灣能夠幫助全世界形塑未來(Envision)多元化的創新應用與服務,發揮「智慧臺灣價值」,將臺灣的跨國供應生態與全球的消費生態緊密結合,成為共創共榮的產業關鍵夥伴。

        IMF 全球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

        圖 1、IMF 全球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

         

        二、重大人群行為與企業營運模式改變

        綜整國內外研究報告,這次疫情過後,「新常態」將促使一些人們的行為模式有所重大改變,從社會面包含:

        1. 人群群集意願降低,零接觸體驗與服務風行

        人們將會降低參加大量人群活動,除了增加居家活動之外,也會較願意赴戶外空曠區域。對零接觸體驗與服務需求增加,2025年聊天機器人(chatbot)市值估計可達12.5億美元。

        2. 社交互動方式改變,且重視公共衛生福祉

        從以前蓬勃發展的社交網脈(Social networking),轉到維護安全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握手或戴口罩逐漸見怪不怪。更多人重視健康與公共衛生,以及因防疫政策而接受個資使用。

        3. 網路訂購、實體店取貨或宅配服務消費興起

        老少青族群更加習慣透過使用線上購物及虛擬體驗,也因為使用非接觸方式付款,更加速第三方支付發展。後疫情時代,有80%以上的企業在B2B上將增加或維持數位交易模式。

        4. 遠距作業服務新常態,工作與生活的混搭

        以往企業不太習慣員工利用遠距上班,未來將不只是從家裡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逐漸走向無所不在的遠距上班(Work from anywhere),2025年將有超過40%的員工以在家工作為主。

        對企業面而言,如果大規模疫情成為「新常態」,很多企業為了增加風險控管以及接受新興員工職場行為,許多營運模式也會有所重大改變,包含:

        1. 運用數位工具與平台,提升生產或服務效率

        企業擴大投資在遠距協作工具和虛實整合,強化客戶體驗與數位整合。2023年將有40%的企業運用數位工具與平台,混合虛實體驗,提高勞工生產效率與顧客滿意度。

        2. 分散式生產與供應,強化資訊安全防護措施

        疫情等外在衝擊,只要影響供應鏈的任一環節,就可能造成企業全球佈局供應鏈斷鏈,促使各國政府追求「在地化」分散式供應體系,另外也需提升網路安全防護,使關鍵生產數據不落地。

        3. 善用AI 數據分析決策,生產作業流程智慧化

        AI、5G與大數據分析等科技發展下,生產、物流、客戶管理都走向智慧化,以大數據蒐集分析,提升作業流程效率,2023年將有超過33%以上的大企業導入數據決策工具。

        4. 關鍵零組件在地生產,全球不間斷生產與運籌

        為阻斷技術外流風險,確保本土關鍵科技與零組件供應無虞,各國企業思考從JUST-IN-TIME(即時供應)轉為JUST-IN-CASE(確保供應),重新在成本利潤與風險控管間取得平衡。

         

        三、臺灣產業的影響與因應

        由於疫情首先在中國爆發,因兩岸長期分工,因此部分產業受供應鏈斷鏈、斷料的影響較大;隨後疫情蔓延至歐美地區,主要影響終端市場需求以及客戶服務,以致發生客戶承諾無法履行或訂單取消的風險。從臺灣產業的角度看,產業風險可依臺商生產的地理位置及目標市場而有不同,分析如下:

        臺灣整體產業/產品布局現況

        圖2、臺灣整體產業/產品布局現況

         

        (一) 生產面:臺灣製造;銷售面:行銷臺灣及全球

        企業在臺灣生產比重大,在生產調控及備料庫存下,受中國大陸斷鏈、斷料影響程度較小,甚或有轉單效益。而疫情衝擊歐美終端市場及加工需求,但也衍生防疫科技、遠距作業、雲端化及個人化等商機,部分產業將因而受益。此類別如半導體、生技醫藥、醫療器材產業等。

         

        (二) 生產面:借力中國;銷售面:中國內地

        企業在中國大陸產能大,將受疫情影響難以順利調控,短期出現人力與物料的短缺現象,進而導致減產,衝擊營收表現。而銷售面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主,除受疫情衝擊終端需求外,也將面對美中科技紛爭的風險,導致市場集中化,不利企業發展。此類別產業在風險控管的考量下,將加速把產能移回臺灣,或布局多元市場(如新南向國家)。如網通產品、電路板、手機組裝等。

        綜合而言,生產據點愈集中在特定區域(如中國大陸)、以及銷售目標愈集中在單一市場(如中國內地)之產業,當疫情發生時,所受缺料、缺工、訂單減少的風險愈大,業者在風險控管的考量下,會加速產能與市場布局的最佳化,並加速導入數位工具以因應衝擊。從臺灣整體製造業的結構來看,產業組成以半導體、顯示器、網通設備等資訊電子業為大宗,占產值超過4成,多數以臺灣為主要生產基地,且終端產品銷售至歐美市場。在轉單效益與新興商機的催化下,加上臺灣疫情控制得宜,國內業者多以產能調配因應,疫情對資訊電子業反而有益。另一方面,機械設備與石化材料等業別,則受疫情衝擊下游加工與上游原料需求,造成產值下降較多,需較長時間恢復,業者也藉此機會調整市場布局與擴大數位應用(如虛擬展會、遠距協作)以減緩衝擊。

         

        四、未來發展建議

        (一) 2021臺灣產業景氣展望

        2020下半年歐美第二波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影響小於第一波,且疫苗開打後全球疫情趨緩,終端需求可望逐步復甦;中國疫情趨緩後,產業因缺工、缺料的問題緩解,而臺灣疫情控制乃全球模範,生產製造活動正常。另外,疫情驅動AI、5G、IoT等數位科技應用,使得伺服器、基地台、網通設備、智慧手機商機發酵。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測,除工具機、石化二業別因基期因素成長幅度較大,2021年電子零組件(被動元件、半導體、電池模組、鋰電池材料)、高科技設備(半導體與顯示器設備)、防疫產業(醫療器材、生技醫藥)等均有5%以上成長,其他產業也均維持正成長,臺灣整體製造業景氣看好。

        2020與2021臺灣產業景氣展望

        圖3、2020與2021臺灣產業產值年增率預測

         

        (二) 產業未來發展策略

        展望未來,臺灣產業應該要超前部署,打造可抵禦疫情等外力衝擊的強韌體質,另因應各國製造業在地化的需求,迫使臺灣製造業者需要全球布局,而後疫情時代有許多新興應用及商機崛起,因此臺灣產業必須全方位轉型升級,具體策略敘述如下:

        1.分散式生產與供應,並注重資訊安全

        即建構全時、全域、全連結的生產供應鏈體系,提升應對重大災害的風險管控能力,除了就近客戶生產與供應外,也能異地產能布署與調度、零組件或耗材支援、即時在地技術服務等,同時需兼顧資訊傳輸安全,均為遭逢重大變故時,維持國際上競爭優勢的關鍵。建議半導體、工具機、網路通訊等產業採用此策略思維。

        2. 關鍵零組件在地生產,建立不間斷營運能量

        即企業隨時為任何緊急事情做好準備,必須評估檢視價值活動中,依風險程度建立多元的備援系統,包含材料、設備、系統、人員等,還需要跨生產基地的緊急支援制度的設計,務使可快速復原,如透過3D列印翻模試製,按需製造關鍵零組件。建議高科技設備、顯示面板、石化等產業採用此策略思維。

        3. 運用數位工具與平台,提升生產或服務效率

        即運用各類數位工具,針對上游物料與下游客戶進行生產排程管理,以提升營運效率,如建構即時物料管理系統,可即時預警與供料;或全球客戶管理排程系統,精準下單以滿足客戶需求。建議半導體、電路板等產業採用此策略思維。

        4. 善用AI 數據分析決策,達到生產流程智慧化

        即整合工廠端生產大數據與營運端大數據,並運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專業領域經驗,達到高速精準決策,發揮核心系統指揮能力,如工廠AI數據分析系統,提高整體產能利用率。建議被動元件、生技醫藥產業採用此策略思維。

         

        (三) 建議政府作為

        在政府方面,除維持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無虞外,另可透過產創或促投條例、吸引外國關鍵業者落地;透過鏈結國際研發創新策略夥伴,促進科技專案國際合作與海外成果試煉,進而完善系統整合創新研發價值鏈,鞏固我國產業軟硬融合核心技術優勢;建立跨域多元共創模式,串聯產、學、研布局前瞻及關鍵技術,以跨領域技術整合與多元共創合作模式,加強我國創新技術研發能量,促進跨領域整合產業創新生態系發展;透過獎勵與補助方式,支持產學研界持續發展數位化工具,協助業者數位優化與轉型升級。

        最後,這波疫情讓全世界看到(Visible)臺灣科技產業的重要性,在全球供應鏈扮演不可或缺角色;接下來,期待臺灣能夠幫助全世界形塑未來(Envision)多元化的創新應用與服務,發揮以「創新經濟、包容社會、永續環境」為核心思維的「智慧臺灣價值」,將臺灣的跨國供應生態與全球的消費生態緊密結合,成為共創共榮的產業關鍵夥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