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IEKTopics 2020 紀念合輯|立足2020,展望2030 跨域創新,建構強韌生態鏈

隨著科技持續高速發展,人類從生活本質到生存環境,都無法避免科技的影響。在此前提下,人們也同樣期盼,透過科技,緩解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層面帶來的挑戰,並滿足民眾對未來的多元需求,達成國家永續目標。

 

灰犀牛進逼與黑天鵝攪局

放眼2030年,許多專家認為,社會、科技、經濟、環境和政治五大領域的發展趨勢,相較於今日,均將大為不同。

例如,在社會面,全球高齡化人口比重不斷升高,人口亦不斷往都市集中;在科技面,數位科技、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創新科技蓬勃發展,將改變未來整體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模式;在經濟面,創新商業模式快速變化,讓人難以適從;在環境面,地球暖化將導致全球每年至少25萬人死亡,區域失衡、極端氣候、水資源、能源永續將成為各國致力克服的難題;在政治面,則可見新興市場國家的政經聲量正不斷提升。

不管是哪個領域的趨勢變化,其中均存在著有跡可循、隱藏巨大危機並逐漸進逼的「灰犀牛」;加上近年還有「黑天鵝」搗亂,讓全球在竭力因應「灰犀牛」挑戰的同時,又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近期所謂的「黑天鵝」,所指的是美中貿易戰與COVID-19疫情。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延燒至今,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或許貿易戰將有新局勢,但不可諱言的是,貿易戰開打至今,已經演變成科技戰,未來全球製造供應鏈不僅將重新布局,全球科技創新的研發合作生態也將改變。

COVID-19疫情從2019年年底蔓延至今,截至2020年10月,已有超過4,100萬確診案例、112萬人死亡;許多專家預測,未來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重大疫情,流行傳染病將成為新常態。

這兩起重大國際事件均不斷挑戰世界既有的運作規則,並考驗人類社會、經濟與產業的韌性(Resilience)。

 

臺灣必須面對的五大挑戰

看完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趨勢,再將視野聚焦臺灣,我們也有自己在地化的五大挑戰要面對。

首先,在社會面,近年來臺灣民眾壽命延長,生育率又持續低迷,面臨嚴重的高齡化、少子化問題,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2018年,臺灣正式成為高齡社會,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2.7個工作人口將需扶養1個高齡人口。然而,現有對於就業與退休準備、生活自理、健康與醫療照顧等配套措施,卻尚未跟上如此巨大的人口結構變化。

此外,年輕世代價值觀轉變,多傾向不婚、晚婚、少生、不生,究其原因,多因為家庭、工作和生活品質難以兼顧。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五分組調查,2018年最高所得組比最低所得組多6倍,顯示貧富差距仍是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挑戰。種種問題,考驗政府資源配置能力。

其次,在科技面,物聯網、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新科技應用愈趨成熟,數位化轉型趨勢已然成形。2030年,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強化與成熟,將會讓產業生產端、民生消費端都因人工智慧的發展受惠。然而,科技不全然帶來正面效益,無所不在的通訊技術可能讓個人隱私受到威脅,亦有部分民眾擔心科技會取代人力的問題。政府勢必要透過適當的治理作為與預應措施,降低科技發展帶來的衝擊。

第三,在經濟面,跨界創新加速帶來生產力提升,也對產業及勞動力帶來轉型挑戰;此外,預計到2030年,新興國家在全球GDP占比將提升至38%,逼近美、日、歐的42%。新興國家將成為全球的主要市場與工廠,亦將影響臺灣產業在全球的布局。

第四,在環境面,極端氣候與能資源短缺,造成環境永續威脅。2030年,全臺年均溫預估將上升攝氏0.61度至0.77度。極端氣候影響的層面相對複雜,促使降雨型態發生劇變,乾旱和洪澇災情將比以往更嚴重,複合性災害風險亦提高,不管是人身或財產安全,甚至是整體環境基礎設施都將遭遇衝擊。

第五,在政治面,臺灣身處亞太關鍵樞紐,面對地緣政治變化和內部公民意識蓬勃等現象,如何確保並提升臺灣在全球的重要角色,並維繫臺灣民主自由與開放穩定,都是未來十年臺灣即將迎接的重要挑戰。

 

十大議題迫切待解

為因應挑戰,行政院科技會報於2019年啟動「臺灣2030跨智庫集思平台」,由產科國際所主導,透過廣泛接觸社會各領域不同利害關係團體,了解各世代、群體對2030年的期待。彙整後發現,在全球發展趨勢下,臺灣民眾認為,未來十年政府應該優先解決的議題共有十項,包括:

一、高齡化社會下增加的健康安老與長照需求。

二、青年低薪與價值觀變化,不婚、不生、少生使臺灣少子化情形更加嚴重。

三、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對立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四、產業結構轉型不易,勞工持續面對低薪困境。

五、數位時代下資訊量爆炸,卻有資訊真偽辨別的問題。

六、兩岸局勢變化,民眾對未來兩岸發展方向意見分歧。

七、氣候變遷下災害加劇,基礎設施環境(排水、電力供給等)抗災能力不足。

八、隨著非全職就業者增加,勞工福利需要被保障。

九、自然環境惡化,使潔淨生活要素(如:水、空氣等)的取得難度增高。

十、平均壽命延長,對於發展事業第二春需求上升。

從民眾關注的十項議題可以看出,面對臺灣即將迎接的各項挑戰,各個年齡世代、庶民百姓或專家學者所關注的核心均是:提出有效方針,因應顛覆性科技對個人、勞工、產業的衝擊;滿足未來跨文化、族群、世代的多元需求;強化風險調控與災害應變,形成在地循環的韌性家園。

對此,做為臺灣科技政策智庫,產科國際所認為,未來臺灣民眾的普遍需求之成因與解方都離不開科技的影響因素與關鍵角色。事實上,在科技持續高速發展下,科技創新影響的面向已不限於科技層面,而是向外擴散至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領域。

 

他山之石:日、星、韓解決問題靠科技

在對這些內外交疊而來的問題提出解方前,或許可以先看看其他國家的因應之道。臺灣鄰近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均提出了長期願景規劃,以凝聚國民對未來發展的共識。這些願景多由未來社會需求出發,並納入科技與經濟發展思考。

例如,日本提出2035年「Society 5.0」願景,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第四次工業革命先進技術發展為基礎,解決高齡少子化、人口結構老化導致勞動力不足、能源、資源、糧食短缺、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安全保障等社會課題,其中關鍵是將跨領域科技融合、拓展、應用到產業和社會生活中,提升產業競爭力及生活便利性,實現以人為本的超智慧社會。

新加坡對於城市人口密度高及老年人口、運輸、能源需求增加等問題,則以2025年「Smart Nation」計畫因應,主要著力於知識密集產業與打造未來產業的交流平台,運用資通訊科技協助全國轉型。

發展軌跡與臺灣類似,但途徑完全不同的韓國,提出的則是2040年「第五次科技計畫」。相較日本、新加坡試圖解決人口老化等普世議題,韓國注意到的問題更廣,涵蓋基礎設施老化、食品安全、氣候變遷下的環境生態變化、智慧及資通訊發展和環保等面向。而韓國的解決方式,是先盤點與排序國內需求與重點應對科技,做為科技發展藍圖目標。

 

朝數位國家、智慧島嶼邁進

2020年,臺灣為回應社會需求、指引未來發展方向,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調臺灣經驗在國際上能扮演的角色,讓臺灣與國際對話,行政院科技會報正式提出未來十年的科技願景「臺灣2030——創新、包容、永續」。其中,創新、包容、永續,正是臺灣具備的三項優勢。

創新部分,知識、創新等數位新經濟要素,已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有效擺脫資源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限制,且產業透過數據加值、虛實整合等創造高附加價值,勞動力也能因應科技轉型,從事新的高質工作,形成數位科技驅動的創新社會。

包容部分,臺灣是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不論性別、年齡、族群等身分地位,人人都能享有均等參與機會和尊嚴保障,滿足不同世代與族群多元需求,追求自我價值的實踐,實現跨文化、族群、世代的多元包容社會。

永續部分,以科技強化災害預警,打造宜居韌性家園,並立基於區域特色,形成循環再生、零廢棄、零汙染的在地循環經濟生態圈,實現經濟成長、生態保護、區域均衡的永續社會。

至於貫穿「臺灣2030——創新、包容、永續」願景藍圖的,則是「科技」。透過引導以人為本科技的正向發展,提高科技可近性,讓科技普及至每個人,並讓科技應用的結果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福祉,且應用科技於社會、經濟、環境等不同領域,形成正向連結。

此外,搭配教育、科技等配套措施,臺灣在2030年將能成為一個具備樂活社會、高值經濟、強韌環境、創新教育、普惠科技五大目標的「數位國家、智慧島嶼」。

 

智慧化共通技術串起三大領域

未來十年,產科國際所將在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藍圖」的整體願景下,秉持「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的任務使命,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思考未來美好生活的關鍵應用與賦能技術(Enabling),深入耕耘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健康樂活(Quality Health)與永續環境(Sustainable Environment)三大領域,以及撐起三大應用領域的智慧化共通技術,達到「以科技為始、以社會為終」的目標。

首先,在智慧生活領域,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發展,面對萬物聯網、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時代,生活周遭充滿各式各樣的智慧環境、裝置與服務,具備更快速、更便利、更智慧化的功能,藉以滿足日常運作及需求。據此,工研院於此一領域擘劃「個人化裝置與服務」、「自主移動系統」、「智慧產業及服務」三個次領域,共計八項研發主軸,期許2030年時,臺灣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建立未來生活面貌,並創造商業機會。

其次,在健康樂活領域,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在有限的醫療與照護人力下,維持高效率、有品質的照護服務,並適度降低醫療健保負擔,將驅動新興醫療與照護科技發展。

有鑑於此,工研院在此一領域擘劃「智慧醫療」、「健康照護」兩個次領域,共計六項研發主軸,期許2030年時,能提升臺灣健康樂活的品質與效率,以及生醫產業的附加價值。

第三,在永續環境領域,面對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加劇,以及能源、資源有限的挑戰,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兼顧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平衡,以創造循環再生體系,減少耗時、耗能的生產製造,並尋求綠色能源供應。

因此,工研院於此一領域擘劃「循環經濟」、「智慧製造」、「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三個次領域,共計十一項研發主軸,期待2030年時,能以循環材料、智慧製造及永續能源,支持臺灣製造業升級轉型,促成永續創新的高值化產業。

撐起前三大領域的智慧化共通技術,在萬物聯網趨勢下,各式應用服務將解決頻寬有限、通訊延遲、資料隱私和網路覆蓋等問題,滿足即時性、可靠性、隱私性及客製化的應用需求。

為此,工研院聚焦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通訊、資安與雲端四項共通基礎技術暨十五項研發主軸,有效支援三大應用領域發展所需高效能人工智慧能力、萬物互聯的通訊能力,以及資訊安全需求,協助三大應用領域展現創新系統及應用服務價值。

產科國際所持續以工研院的一份子,與全院各單位並肩作戰,期許在促進美好社會福祉、掌握未來市場潛力和推動環境永續的目的下,透過「選擇與聚焦」率先布局「2030技術策略藍圖」關鍵技術研發,並成立常態性觀測團隊,滾動式定期檢視與更新,為臺灣產業先一步探索新技術的各種可能性,促成所需的完整創新生態系。

這些作為的本質與目標,亦呼應行政院的「2030科技願景—創新、包容、永續」,以期加速願景實踐。

 

以強韌與跨領域因應快速變動時代

立足於2020年的此時此刻,在十年之後回首,2020年絕對是全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過去人類依賴的「生命、生產、生活」模式被加速顛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模式對於全球社會、經濟、環境的深遠影響。

如果「效率」是過往尊崇的主流,那麼,經歷了2020年的「震撼教育」,產科國際所認為,「強韌」將是未來創新的王道,「跨領域」則是達成的手段。

產科國際所於2020年出版的專刊《韌生態:跨域創價.人才領航》中,分析國內外經典案例,歸納出後疫情時代臺灣應積極發展的五大類跨域創新,包括: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不同的跨域創新類型,可打造出不同的跨領域解決方案,除了提升經濟,也能兼顧社會與環境的關懷。然而,如何實現跨域創新?人才,將扮演重要角色。

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啟動者,是四大關鍵創新人才。這些人才具備創新的熱情、高昂的行動力、堅持滿足需求的信念,以及不斷嘗試失敗的勇氣,能克服實現新穎構想所遇到的挫折,成功開創新局與新領域。

跨域創新思維

圖1:跨域創新思維

展望2030年,隨著數位經濟來臨,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更迭的速度持續加快。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無法以規模取勝,但能有效且靈活地發揮在地多元文化與服務精神等優勢,力拚高度專業知識與應用技術的跨領域融合,創造在新藍海中的競爭優勢,持續提升價值。

產科國際所期待,臺灣產業能夠加速轉型升級,運用以人為本的「跨域創新」,在此波全球局勢變化下,重新定位臺灣在後疫情時代、新國際情勢下的發展策略。相信透過產、官、學、研和民眾的齊心合作,必定能破除舊有框架,建構出具有「智慧臺灣價值」的「強韌產業生態鏈」(Resilient Industry Ecoch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