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細胞應用氧氣解謎 美英3學者獲獎
      • 中國時報,蔡致仁、陳志祥/綜合報導
      • 2019/10/8 上午5:30
      • 235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7日揭曉,由美國癌症專家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塞蒙薩(Gregg L. Semenza)與英國學者拉克里夫(Sir Peter J. Ratcliffe)3人榮獲。

      他們因在「細胞如何感知與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有卓越貢獻,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2800萬元)獎金。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凱林、拉克里夫與塞蒙薩發現細胞的分子機制,可調節基因活性以適應不同的氧氣供應量。

      他們的研究讓我們了解氧氣濃度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其他生理功能,並為治療貧血、癌症和許多疾病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據生醫獎官方聲明,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成可用能量,人們了解氧氣的重要基礎作用已有數個世紀之久,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變化則長期不為人知。

      今年的3名獲獎科學家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並確認「能夠調節基因活性以適應不同氧氣水平的分子機制」,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的一大基本適應過程機制」,為人類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基礎。

      陽明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念榮則分析,3位得獎學者的貢獻在於發現分子、再研究發現的分子如何被氧氣調控。

      他們也探討了氧氣與腫瘤的關係,腫瘤生長時細胞分裂很快、需要氧氣,且低氧狀態下人體的免疫細胞反應會關閉,助長腫瘤的生長。

      他指出,氧氣在人體暴露的地方是肺,肺部吸入氧氣後,氧氣調控的位置可能受到這個機制的調控。

      他們最早研究的是紅血球生成素(EPO),發現缺氧時就會產生很多EPO,亦即身體會製造更多紅血球。

      凱林目前是哈佛大學癌症中心教授,專攻腫瘤學;賽蒙薩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擅長小兒科、放射腫瘤學、生物化學等,先前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發現讓癌細胞能在低氧環境中生存的「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拉克里夫則在倫敦牛津大學雷德克里夫教學醫院(John Radcliffe Hospital)擔任醫師,主要研究細胞缺氧反應。

      得知自己榮獲諾貝爾生醫獎後,拉克里夫表示,這對他申請歐盟的協同基金計畫(Synergy Grant)很有利。

      他透露,「今早起床時,我完全沒有期待,也沒有相關計畫」。

      凱林接獲通知後,則是開心地把自拍照傳給諾貝爾委員會。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