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綠色浪潮來襲,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
      • 工商時報,邱詩詠■工研院競爭力中心研究員
      • 2015/10/13 上午5:30
      • 781

      我們要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怎樣的未來?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飛抵美國的第一站,即呼籲世人要正視環境損害、氣候污染等議題,訴諸具體行動的來應對,不能把問題留給下一代,大家皆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們的地球。

       隨著越來越多的具體數據、分析研究,證實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為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異常的元兇,過度的工業發展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地球生態系統所能承載的範圍,以及人們自身感受到周遭環境的極冷與極熱現象,帶起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開始利用自身的購買力,來推動促使產業界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而國際企業、品牌廠商也意識到消費者的綠色訴求而以具體的行動或作為,積極的表達對於全球永續發展的關心與重視。

       企業從過去被動消極的符合法規,轉為現今主動積極的超越法規,引領綠色潮流的發展,呈現在近幾年對全球氣候高峰會的踴躍參與、並發表企業代表的共同宣言,呼籲政府正視氣候變遷議題,與企業一起共同合作努力,對抗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挑戰,打造永續發展的社會市場經濟。

       2014年9月23日在紐約舉辦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有800家的企業表示響應和參與會議中的諸多決議,有多家企業簽署保護森林的「紐約宣言」,宣示2020年要達到全球天然林損失比例減半、2030年天然林零損失的目標,並承諾減少毀林、加強森林復育與永續管理。有超過一千家企業和投資者表示支持碳定價,如世界石油巨擘荷蘭皇家殼牌(SHELL),而IKEA等多家企業則承諾要使用清潔能源,另包括沙特阿美公司、BG集團、埃尼、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TOTAL等在內的能源產業公司,提出共建平台、分享解決因應氣候風險的作法,並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等。金融保險業也承諾增加發行綠色債券、撤資化石燃料產業、及增加綠色投資金額。顯示企業不分產業,皆已普遍的認知地球環境損害所帶來的可能風險,積極採取行動。

       今年5月在巴黎則約有2,000位來自各產業龍頭企業的董事長、執行長及企業人士,共同聚集參加「企業與氣候高峰會」,商討企業如何與政府成立聯盟或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朝永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邁向。有許多的企業認同碳定價將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工具,期望領導決策者制定健全有效的碳價格制度,與長期穩定的政策框架、法規工具,給企業發展低碳策略一個清楚明確且可信的訊號,並利用公共投資打造低碳社會所需的各項設施。另外,金融業對於低碳經濟融資的大力支持,也成為發展低碳轉型最重要的後援部隊。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彼得‧巴克就說到,「企業與氣候高峰會」顯示出企業面對氣候變遷解決方案的決心與準備,目前有超過80家的企業已是「低碳技術合作倡議」的一員,而每天都有新的商界領袖和投資者加入以企業經營觀點因應氣候變遷的「We Mean Business」 聯盟,顯示關注環境議題的企業正快速擴增中。

       根據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於今年6月所發布的頂尖企業氣候承諾(UNLOCKING AMBITION:TOP CORPORATE AND SUB-NATIONAL CLIMATE COMMITMENTS)報告,全世界超過一百家企業、州政府、地區或城市已設定溫室氣體的排放目標,和再生能源的使用目標,例如:瑞典的H&M設定2015年要使用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為目標,IKEA則設定在2020年要達到使用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雀巢、聯合利華等也都有設定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在歐巴馬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今年7月下旬,美國13家企業,包括Goolge、微軟等科技業、美鋁公司(Alcoa)、美國農業集團嘉吉(Cargill)等,也與白宮高層聯合宣布將投資1400億美元推動節能減碳,致力於減排,生產、購買和使用再生能源。

       跨國品牌企業的綠色競賽,早已起跑,數千家的企業響應國際舉行的各式環境活動,支持國際制定的各項環境規範,甚至主動集結發表宣言,表達決心與政府一起努力,承諾要以具體的行動,為受損的環境盡一份心力,並積極的向其供應鏈擴散,從早期Sony的綠色夥伴,到如今APPLE、HP對供應商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嚴苛的要求,台灣以代工為主的供應鏈廠商,準備好面對即將來襲的一波波綠色浪潮了嗎?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