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發揮領導力,才能重燃台灣動能-我們看總統候選人的財經政策主張
      • 工商時報,
      • 2015/12/28 上午5:30
      • 298

      2016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倒數計時,經過周五的政見說明與昨天第一場辯論會,三位總統候選人的財經政策主張,也完整呈現在全體國人之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的「三弓四箭」、「戰略三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五大創新計劃」,以及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對於財政健全與國土活化的意見,都相繼做了比較詳盡的陳述與討論。

      姑且不論朱立倫昨天貿然倡導大幅提高基本工資的論調,我們清楚感受到,三位總統候選人對於台灣經濟轉型,都傳達了急迫的訊號,也都嘗試提出具體對策。在紅色供應鏈崛起,大陸競爭者兵臨城下的叫板聲中,台灣產業充滿了危急存亡的憂慮,基層勞工則無法擺脫低薪泥淖,過去幾年一度潤滑社會的「小確幸」也漸消逝光影,整個社會陷入焦躁不安、無所適從的情緒。這種「集體迷途」的焦慮,恐怕是1996年總統民選至今,二十年來達到的最高點。我們必須指出,社會集體焦慮的核心病灶,正是來自缺乏領導力的政府。

      剛剛在11月7日舉行的馬習會,是兩岸分治七十年來最重要的突破,雙方握手的當下,也帶來兩岸進一步攜手合作的期盼;但是馬習會後,我們卻被清華紫光對台灣產業攻城掠地的叫板聲浪所淹沒,媒體天天都是台灣上市公司遭到大陸競爭者搶單、邊緣化、吞併的消息,而剛剛與習主席握過手的馬英九總統,對於清華紫光的現象沒有聲音、沒有對策,既無法要求北京制止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的叫板,也沒有團結內部的作為,更奢談拿出與大陸攜手邁向世界市場的戰略。

      馬習會的歷史機緣,遇到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的現實布局,原本是可以創造雙贏的大利多,卻淪為恐嚇台灣產業、阻礙兩岸合作,甚至導致台灣經濟倒退的利空。政府毫無領導力,把一盤好菜炒焦,原本希望的燈籠,瞬間著火為失望的焦慮。

      朱、蔡、宋三位總統候選人,都努力提出新的產業方向,朱立倫的「三弓四箭」植基在現有執政黨的產業政策之上,強調台灣自立自強,不必畏懼紅色供應鏈的襲擊,只問自己的技術是否達到世界第一,進一步鬆綁法令,以完全的自由經濟島為目標。「開放、開放、再開放」,這種以世界市場、全球第一為目標的開放型產業政策,展現了台灣的自信,也是我們一貫主張的政策方向。

      蔡英文的五大創新計劃,鎖定綠能產業、亞洲矽谷、生技產業、智慧機械以及國防科技產業,深具前瞻與未來性。其中智慧機械以台中工具機產業基地為基礎,亞洲矽谷、綠能與生技產業及國防科技產業發展,都已擬定具體詳盡規畫。蔡英文強調的連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的主張,也是開放導向的產業政策。

       我們認為,明年1月16日不論是蔡英文或朱立倫勝選,真正的考驗都不在政策方向,而在政府是否能夠展現足夠的領導力,克服現有的障礙,切實協助廠商建立開放、符合未來需要、體質強化產業體系。

       朱與蔡一致提起的產業4.0與智慧機械,都需要政府投入實質的財政資源,協助廠商取得關鍵技術,與世界領導企業結合打造物聯網的新世界。至於亞洲矽谷能否在桃園生根發芽,與土地開發無關,而是必須突破現有重疊老舊、以基層勞工為主的外勞制度,徹底轉型為能夠吸引全球菁英來台灣工作的開放架構;綠能產業則必須根本改造老舊的台灣電力公司,同時調整台灣的能源結構,致力在煤炭與核能之外,提高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網的比重。

      坦白說,這些政策的概念早已成熟,將來蔡英文或朱立倫的挑戰,不在政策方向,而在是否能夠吸納最多人才,讓人力、財力與各方資源融合發揮最大效能,說白了,就是讓不願進入政府體系的人才,能夠加入國家建設行列,或者讓挫折重重的現任官員,能夠再拾活力,重建一個具有規劃力、執行力、領導力的政府團隊。

      除了領導力與執行力,蔡英文與朱立倫的產業政策還有一個最終的挑戰,就是「財力」。馬政府八年來的產業政策無法落實,與政府財政困難有關,我們一年1千3百多億元的產業發展預算,扣除行政單位、工業區的開支、既有案件的維護、例行性的研究補助,實際上所剩無幾。政府上上下下都知道物聯網的重要,卻撥不出經費;我們以國家的規格,號稱要協助矽谷創業的台灣團隊,勉強拿出幾千萬美元的額度,還不如矽谷一個小型創投。

      宋楚瑜不斷強調重建政府財政,的確是下任總統首要的課題。2016年新總統要領導產業轉型升級,執行五大創新產業、三弓四箭的政策,必須先鞏固財政基礎,進一步重聚人力、財力、執行力,唯有如此,才能重燃台灣經濟發展動能。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