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17 IEKTopics|掌握永續先機 推動台灣產業向上躍升

回顧過去台灣產業的發展軌跡,多是由技術研發開始,再往市場去思考,但現在產業的能力已經到了一個程度,須從需求端回來,掌握垂直整合的趨勢與價值開創契機,技術本身透過跨領域,從設備、材料加上製程,融合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軟硬體,提出智慧系統整合與服務,讓台灣的廠商可以跟國際供應鏈有更深、更緊密的結合,在世界上更具發展性與競爭力。

循環經濟在全球已蔚為趨勢,台灣可供利用的空間、天然資源與處理廢棄物的能力有限,更需要積極實踐。為了帶領各界開始思索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實踐的方法,2017年IEK推出的年度專刊「建永續:循環再生創新經濟」便以此為主題,從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貢獻切入,率先探討台灣經濟在往綠色永續的目標前進時,關鍵議題與價值創造的重大要素為何,供各界深入省視與調整發展路徑。

先進技術是重要的驅動角色之一,近年工研院推動和外部連接的開放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System Platform,OISP),從應用需求與技術發展兩端連結關鍵夥伴,例如,持續發展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技術,工研院跨法人合作推動「沙崙綠能科技城」建置,結合業界發展先進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如染敏電池自主化製程),並建立應用系統示範場域串連新的供應生態系。

工研院也針對前瞻的循環綠能技術投入開發,幫助產業建立循環經濟下之新事業方向。工研院的「二氧化碳捕獲封存再利用技術平台」協助台泥公司建立水泥廠回收二氧化碳再利用機制培養出雨生紅球藻,萃取出的蝦紅素可應用在動物飼料、機能性食品、化粧保養品與醫藥品,預計每年可為台泥貢獻4,800公噸減碳量,蝦紅素產品商機高達每年4億元!

此外,「非導體金屬化技術平台」發展出一項很特別入選2016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Awards)的「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技術,就是以廢液晶螢幕玻璃做重金屬廢水回收,處理後的廢水,不僅無害可重新利用,被吸附的重金屬也可精製為金屬原料,可再生使用10次以上,為全球首創技術,目前已於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進行實場驗證,未來預期可以運用於解決國內外重金屬廢水、土地污染與廢液晶面板玻璃的去化問題,是廢棄物資源化且兼具多元效益之循環經濟環保新的典範。

最後,工研院也積極結盟領導企業成立的新創公司,嘗試「共創育成智慧服務新創事業模式」,預計2~3年內也會孕育出像智慧水處理(iEnvironment)等系統整合服務公司,以科技服務促進循環經濟之價值創造。實踐循環經濟不僅是為了珍惜地球資源,更是打造未來產業的經濟新引擎。工研院將持續整合前瞻技術,建構智慧化系統,連結在地產業價值,發揮產學研磁吸群聚效應,藉力量向上躍升,為台灣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價值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