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購買NFT究竟買了什麼?
      • 工商時報,呂思賢寰瀛法律事務所台中分所助理合夥律師
      • 2022/5/18 上午4:40
      • 661

      從2021年3月,推特執行長第一則推特貼文NFT競標以相當於291萬美元結標,以及佳士得拍出NFT「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7,000萬美元天價,讓NFT在網路上的聲量有了爆發性的成長,此後隨著名人加持推波助瀾,NFT話題熱度始終高居不下。

      經過觀察,NFT目前主要之應用在於「行銷」與「對創作者支助」,前者如推特第一則貼文競標過程,由唯二的Bridge Oracle執行長Sina Estavi和 BitTorrent執行長Justin Sun參與,兩者皆是區塊鏈圈之要角,透過該競標喚醒大眾對NFT之注目;後者之作用,則在相較於於傳統藝術品銷售,作品銷售後再轉售即與原作者無關了,NFT使用以太坊ERC-721協議之智能合約,創作者以NFT發行作品出售後,即使該NFT作品再轉手,創作者透過原先智能合約之設定,仍可自轉手價格中取得一定成數之報酬。

      然而,NFT雖有其價值,但自爆紅以來,經過媒體追捧渲染後,在投機氛圍推使下,出現許多錯誤資訊,常見者如「NFT具有不可替代性,故具備防偽特質」。雖NFT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這並不等於NFT有防偽功能,舉個近期著名案例,前述賣出推特第一則推特貼文NFT之知名交易平台Cent,於今年2月關閉了平台NFT大部分交易功能,原因即是因為詐騙猖獗,由於任何人都可以發行NFT,交易平台上充斥著拿別人作品或複製品做為內容銷售之NFT,平台創辦人Cameron Hejazi坦言無法有效打擊詐騙橫行現象,並認為許多NFT交易活動只是使用金錢在追求金錢,遂索性關幣平台大部分NFT交易功能。由此可知,NFT之不可替代特性,實與防偽無關。

      要了解NFT買賣到底買什麼,囿於篇幅,本文先從NFT區塊鏈本身之法律定性及作品內容權利兩點做簡單介紹:

      NFT是奠基於區塊鏈所發行之電子代幣,有關區塊鏈在民事法之特性上,應與同為區塊鏈之虛擬貨幣相同,本質上仍為電子紀錄,只是由於區塊鏈採用分散式帳本技術,交易紀錄須透過散落各地之電腦節點進行驗證(公有鏈為前提),具有不易竄改與複製特性,相較於傳統易於複製內容而無法形成支配性之電磁紀錄,區塊鏈可特定權利歸屬(如誰享有這顆比特幣、誰享有這枚NFT),產生了一定之支配性。

      區塊鏈到底可形成何種權利?司法實務與學說上仍無統一看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曾有一民事判決認「比特幣為權利所依附之客體,其性質應屬『物』,且屬代替物」,依此見解,區塊鏈虛擬貨幣(比特幣)為物,我們可以類比理解如1千元紙鈔的紙為物,該紙張上乘載具有購買力之權利(如1千元購買力);但刑事法院多認為虛擬貨幣非有形財物,僅屬無形之財產上利益。

      學說上則對區塊鏈虛擬貨幣討論有更多不同看法,如債權、物(權)、無體財產權等不同說法。雖區塊鏈技術所開發之NFT及虛擬貨幣具有一定可支配特性,但並非所有可支配性之權利皆屬物權,許多具支配性之財產但非民法之「物」,多以立法方式確認權利,如礦業法之礦業權、智慧財產權等,故在區塊鏈未立法前,以我國現行法律架構下,似難直接將NFT或虛擬貨幣認為是物,故其權利亦難謂為物權。

      相較於區塊鏈本身是否為物之爭議,我們更應在乎購買之NFT所表彰之權利為何?就有如1千元鈔票我們真正在乎的是紙鈔上面表彰的1千元購買力。雖然常聽到NFT具有不具可替代性、獨立性,可做為權利之證明憑證,但實際上買受人購買NFT所取得之權利極其有限。以著作財產權(著作權)為例,假設一創作者完成NFT數位作品,原則上該創作者原始取得該作品之著作權,嗣該NFT被轉賣給買家,除非雙方買賣條件有著作權移轉約定,否則買家不當然取得著作權,除了合理使用外(例如向朋友炫耀),買家不能隨意將創作內容做為商業利用(例如重製為T-shirt販售)。

      甚者,比起實體創作物,NFT買家甚至無法獨佔欣賞的權利,因為很多NFT賣出後仍是一直掛原交易平台或原始存在之處(例如推特第一則貼文),換言之,買家雖砸下大錢,其他人仍能在網路上免費欣賞的數位作品。因此,出資購買NFT,類似像購買藝人出版的周邊商品,或是向直播主打賞,都是相當於贊助創作者之行為,若是以投資為目的,購買者應更為謹慎。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