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專區
  • 登入
  • 註冊

events近期活動

      keyword關鍵議題

      POP REPORT熱門文章

      i卡會員

      歡迎免費加入,享有多項免費權益!

      >

      PRESENTATIONS主題推薦

      POPULAR熱門專區

      王永慶、王永在 自己刻苦 大方公益
      • 工商時報,文/何英煒
      • 2018/10/15 上午5:30
      • 235

      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逝世10年,但他所播下的善和愛,這些種子正在兩岸各個角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

      聽障生黃家瑜說「謝謝王爺爺送給我電子耳,讓我可以聽見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

      與王永慶相交數十年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黃俊生說「王永慶嚴肅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柔軟善良的愛心」,「他總是默默付出、為善不欲人知」,而且做的是真正的公益。

      王永慶總是說「該花的錢,多少都沒有關係」,「不該花的錢,一毛都不要花」。

      而他個人的日常生活,則是節儉又樸實。

      翻開台塑高階主管為王永慶所撰寫的紀念專輯,紀錄著許多關於他刻苦節儉的小故事。

      比方說,愛做毛巾操的他,一條毛巾可用30年,辦公室座椅的皮壞了,他也捨不得換張新的。

      用來接待貴賓的凱迪拉克座車,一用就是18年。

      台塑員工親眼看到王永慶不浪費的性格,喝咖啡加奶精球時,總是會讓咖啡沖刷一下奶精球。

      台塑企業文物紀念館還收藏了一張照片,是王永慶將所剩不多的舊肥皂,黏在新肥皂上頭,不浪費一絲一毫。

      他的節儉故事,還包括剪頭髮每次只花費200元,只剪不洗,出國搭機只選經濟艙。

      這樣節儉樸實的王永慶,卻在教育、醫療及公益事業方面,花大錢不手軟。

      他曾經說過「有錢不做公益是個罪過」、「什麼都可以等、教育不能等」。

      王永慶在公益助人方面,時常從自己周圍的需求和切身的體會出發。

      比方說,有一次他應邀出席參加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的活動,看到聽障小孩在裝了人工電子耳之後,不但可以聽、可以說,更可背誦三字經,感嘆電子耳可以改變聽障者的一生,立刻捐出近400套,一套市值70萬。

      黃俊生說,裝電子耳對聽障者而言是「具有戲劇性的結局」,讓聽障者可以變成正常人。

      所以王永慶特別交待「救一個是一個」。

      受贈者黃家瑜表示,她聽損110分貝,但一套電子耳加上手術,費用昂貴,對單親的她來說,經濟壓力大,「還好王爺爺的捐贈,讓我擁有正常人的生活」。

      又例如,王永慶有一回得到肺炎,身心感到痛苦,他問醫生「難道沒有疫苗可以打嗎?」醫生回答「有」,王永慶回去後就交待「所有老人家都要打」。

      於是,台塑就向疾管署提出捐贈肺炎疫苗鏈球菌的計畫,免費讓75歲以上的長者施打,迄今已經累計112萬劑,大幅降低肺炎所帶來的死亡率及感染率,並為政府節省下128億元的健保費用支出。

      王永慶最為人稱頌的公益事蹟,是在教育及醫療兩個領域。

      他設立了三所學校及長庚醫療體系,照顧貧苦和原住民子弟,可以工讀升學,並領風氣之先,改變醫療制度。

      沒有受過完整教育的王永慶,一直以來對教育都有很深的耕耘,有感於企業及社會需要工業人才,著手成立明志工專。

      體貼不少家庭無力負擔學費,台塑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讓學生課餘時間進工廠打工實習兼賺學費,讓家貧學生可以自給自足。

      還成立護理專班,專門招收原住民女學生,協助她們就學、就業,一代就脫貧。

      長庚醫院的成立緣由,是王永慶有感於自己父親因腸套疊生病而死,立下志願要成立一所「平民化」的醫院,也就是市井小民、販夫走卒都能負擔得起的醫療院所。

      而最為人稱道的是,王永慶大刀闊斧的改革舊式醫療制度,廢掉業界行之有年的住院保證金制度和在外兼差陋習。

      王永慶認為,醫院應該以「救人第一」,住院前需先繳保證金的門檻,會延誤很多貧窮人家的治療先機,主張廢除,同時將醫院營收的一定比例做為基金,支應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患者;除此之外,也提高醫生的收入,並禁止醫生在外兼差。

      長庚所帶來的醫療制度變革,後來也逐漸影響到其他公立醫院。

      這兩項改革,當時均受到醫界的群起反彈,但王永慶還是擇善固執。

      其他像是遲緩兒早期療育、幫助愛滋毒癮收容人的彩虹計畫,都是相當前瞻,並走在政府部門之前,甚至於還帶領政府政策的跟進和投入。

      王永慶一生的善行義舉,早已默默改變許多人和家庭,很多受惠者到現在都非常懷念他。

      電子耳受贈者丁文聰說,「感恩這份心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及做自己擅長的事,回饋社會,使自己更有價值。

      更多新聞

      推薦閱讀